我们很幸运,参加了中关村三小的集体教研。她们严谨、认真、字字推敲…...可谓是“但见诗人如飞鸟,雄飞雌从绕诗间。又闻诗人吐鲜血,愁如山。”正是由于她们的反复推敲和打磨,才有了一节又一节精品课。
通过观摩集体教研,我们认识到课堂上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要训练的。我们要给予孩子们难度适宜的脚手架,帮助他们高效率完成学习任务。孩子们长大步入社会,要处理的是多维的综合复杂的问题,提升他们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中关村三小与众不同的班组群建设,让所有教师感触颇深。三个不同年级的班级共同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既有班级内的学习,也有班组群的大小孩子的跨龄、跨学科学习。大小孩子在一起,对学生社会化关系的建立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有问题有互动”的学习文化是中关村三小的学习特点。何为学习?就是学生进教室前和出教室后,有了情感、技能上的提升和体会。学生入耳、入眼,才能入心。我们要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撞击孩子们的思维,打开他们的视野、拓宽他们的思路,要有深刻的东西留在孩子们心中。中关村三小的老师们普遍认为:差生也有未来,优生绝处逢生。这一认识,让人倍感差生也有春天,学校处处是艳阳天。
课堂气氛是课堂是否具有生命力的评价标准之一。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先生也曾经说过:“只有当每个少年从教育者那里得到‘活水’,他们的才干才能发挥出来。”在完成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尽量采用活泼轻松的方式完成授课的过程,让课堂具有生命力。
在研修期间,我们恰巧赶上了中关村三小的“花儿节”,校门口精心布置了“花儿主题”背景墙。清晨,女生穿上美美的花裙子,男生穿上鲜艳的花衬衫、花T恤。与此同时,老师、爸爸妈妈也穿上带有花元素的衣服,和孩子们配成最美的师生装、亲子装。整个学校都是花儿“飘香”。我们一行五人也在三小留下了美丽的身影。
中关村三小的单学科课程和项目式学习是同一理念下的一脉相承,都是基于大问题和大任务的设计,把教师的教育行为,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学生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