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挖掘石家庄城市发展史,经石家庄市*协组织编写、石家庄社会科学院编辑统筹,《石家庄城市史》一书正式出版发行。本书旨在追根溯源,按照时代和年代顺序,运用多年来地方史研究所积累的历史资料,记载从古代城市、近现代城市到当代城市的变迁过程,梳理清晰的脉络,分析发展的轨迹,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探索城市发展规律,起到“存史、资*、团结、育人”的作用,为城市积累文化财富,为未来提供历史镜鉴。石家庄社会科学平台陆续选登《石家庄城市史》的部分章节,欢迎点击阅读。
(接上期)
六、中山国的城垣
中山国所属城邑有几十座:包括新市(今正定县新城铺)、中人(今唐县仁厚镇西)、顾(一说定州,一说行唐故郡)、灵寿(今平山县三汲灵寿古城遗址)、房子(今高邑西南)、扶柳(今冀州市西北扶柳城村)、鄗(今柏乡县固城店)、石邑(今鹿泉市南故邑)、肥垒(今藁城区城子村)、封龙(今元氏县西北封龙山南麓)、昌城(今冀州市西北)、宋子(今赵县东北宋城)、下曲阳(今晋州市晋州镇西)、昔阳(今藁城西北故城村)、九门(今藁城西北九门村)、东垣(今石家庄市长安区东古城)、苦陉(今定州市南邢邑镇)、宜安(今藁城西南)、宁葭(今石家庄市西北)、井陉寨(今井陉县北)、番吾(今平山县东*壁庄水库淹没区内)、南行唐(今行唐县行唐镇东北)、曲阳(今曲阳西)、左人(今唐县仁厚镇西)等。形成了以中山国都城灵寿(今平山县三汲)为中心、多座城垣环卫都城的城市格局。
七、中山国都城灵寿
年,在平山县三汲乡发现了战国中山国灵寿城遗址及王陵遗址。位于平山县三汲乡正东,北依林山,南濒滹沱河,南北长达4.5公里,东西宽4公里,呈不规则三角形。依山就势而建,城墙最厚处达27米。城内有一条南北向的隔墙,将整个城区分为东城和西城。
东城北部为宫殿建筑区,南部为手工业作坊和居民区;西城北部为王陵区,南部为商业区、居住区和小范围的农耕区。考古发现证明,当时的宫殿建筑规模宏大,各种装饰十分华丽;手工业作坊区分工细密,手工业技术非常精湛。有专门制作陶器的作坊,也有专门制作青铜器、铁器的冶炼作坊;有的专门制作骨器和玉器,有的专门铸造货币。这充分反映了当时中山都城经济繁荣的景象。
战国中山国都城灵寿城市格局复原示意图(平山县中山国博物馆提供)
《水经·滱水注》所记,“中山城内有小山一……俗以山在邑中”。其“俗”即意为中山都邑内有一座小山,当是其崇拜风俗。考灵寿古城遗址,在城址内东北部确有*山一座,或与古籍的记述相符。
战国中山都城灵寿,无论是河北境内与燕下都、赵都邯郸齐名的战国三大故都之一,还是作为当时“方五百里”内的中心城市,其规模和地位都是十分显赫的。在灵寿城西部发掘的中山王墓,出土了数千件珍贵文物,包括金银器、铁器、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丝织品和酒类遗物。还有杀殉的战马、狗和活人。殉葬的还有木船。
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燕、齐等国的刀币和赵国布币证明,中山国与邻国间贸易频繁,同时说明,战国时期商业贸易中货币支付非常普遍,这是商品贸易比较发达而且比较先进的贸易方式。
在灵寿城附近的滹沱河畔,发现了中山守丘石刻和中山王池囿遗址。在灵寿故城遗址,发现了一件珍贵的中山守丘石刻。据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先生对辨认,上面镌刻的文字是:
“监罟尤臣公乘得守丘其齿将曼敢谒后俶贤者”。
解读为:为国王监管捕鱼的池囿管理员公乘得,看守陵墓的旧将曼,敬告后来的贤者。守丘石刻的发现说明,在中山王墓附近有一个巨大的园囿,公乘得就是这个园囿的管理者。
守丘石刻约刻立于公元前年前后,是中山国古代园林的最早实证。中山王池囿南临滹沱河,北依东、西林山,周边是树木葱茂,是考古发现的最早的战国诸侯王陵园遗址。
中山国灵寿古城遗址另一个重要发现是一块错金银“兆域图”铜版。这块厚约一厘米的长方形青铜板上,背面有铺首一对,正面为金银镶嵌出的宫垣、墓葬位置。
据《周礼?春官?冢人》记载:“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学界称之为“兆域图”,或称“兆法图”“宫堂图”“享堂图”等。这是中国目前所见的最早的古代墓葬建筑平面图。绘有内宫垣与中宫垣。内宫垣有丘(高台),丘上置五个堂:王堂、哀后堂、王后堂、夫人堂。另一堂铭文字迹不清,难以确定。图间有文字说明,详注各部分名称、长度,共个字。五堂分别规定了面积等规格。图上错金银明示有王诏,命令相邦司马赒制作这幅图,严格规定各种建筑的阔狭大小规划,违法者死罪不赦,不执行者罪及子孙。
错金银兆域图铜板即古代文献中的所谓“金版”。在兆域图铜板的铭文中有“其一从,其一藏府”的记载,说明此版应该有两件,一件从葬、一件藏于府库。考古发现的这一错金银铜版即为从葬之物。按照“兆域图”上用错金银标注的建筑尺寸和享堂之间的距离,考古工作者按照兆域图标注的尺寸与实地中山王墓陵园遗址对比,兆域图的比例尺精确到1:,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带有比例尺的陵园规划建筑平面图。
中山王墓出土的错金银“兆域图”
这种兆域图,体现了战国时期设计师对建筑、园林规划的精确把握规划设计的尺度,以及在实际操作中的严谨程度,对研究我国建筑史、制图史、陵园史具有极高的价值。
点击
上方蓝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