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城市馆
石家庄市域内城垣遗址
石家庄地区,至晚在商代已经出现城市的萌芽,西周时期这里正处在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部落联盟对峙的边缘,城市的防卫功能尤其重要。春秋战国时期是这一地区城市的数量和规模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一大批城垣陆续崛起。在频繁的战争中,大批城市成为诸侯纷争的焦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城邑,在这一时期历经战乱兵燹,几起几落。
石邑故城
石邑故城遗址位于石家庄市域内封龙山北麓的鹿泉区南故邑村西北,是创建于春秋、延续至隋朝的一座千年古城。
在20世纪80年代初,城垣遗址的轮廓还基本完整,西门、北门及西、南、北三面城墙遗址尚存。城址东西长约米,南北宽约米。后来,因砖厂在此烧砖取土,城址遭到破坏,东半部被夷平,西半部尚存断壁残垣。西城墙残高3~6米。城内取土断层中有深厚的烧土层。在烧砖取土过程中不断出土地下文物,其中有青铜短剑、铜矛、铜镜、箭簇、铁权、铜权、带钩、玉佩及战国至新莽时期货币等等。
历史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证明,石邑,春秋为晋国城邑,战国时期属中山国,公元前年被赵国攻占。秦灭赵之后,在这里置石邑县,在石邑开矿冶炼,铸造兵器。一个佐证是,年在辽宁省宽甸挂房村东山岗下发现一处秦代重要窖藏,出土两件铜戈。其中一件刻有“元年丞相斯”、“石邑”、“武库”字样。这些文字表明,这是在秦二世元年(公元前年)李斯监造、在石邑铸造的兵器。
秦王朝之所以在石邑铸兵器,设“武库”,一是因此城为战略要地,扼井陉东口;二是因附近铜矿丰富,有悠久的冶金历史和高水平的技术。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石家庄一带不仅是战略要地,而且生产力也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
秦末,六国贵族复辟,李良曾附赵攻秦,据石邑。汉高帝三年(公元前年)韩信背水一战大破赵*,石邑归汉。北齐时曾将石邑、井陉二县合并为井陉县,县治在石邑。直到隋初,井陉、石邑两县分置,石邑县治迁于万夏(今振头)。从此,石邑这座千年古城逐渐衰落。
(图一:石邑故城残存城垣)
灵寿故城
中山国都灵寿故城遗址,位于现平山县三汲乡,是新中国重要考古成就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城由7道城墙围成,中部一条南北向隔墙将城分成东西两城。东城区大致分为北部宫殿区和南部手工业作坊和居住区。宫殿区的西侧有座“小*山”,可以作为观望敌情、燃放烽火的制高点,也印证了“中山”的国名。西城北部为王陵区,南部为商业区、居住区和农耕区。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中山古城遗址是一座按规划设计图施工布局的高水平的都邑,闪现着中山国先民的智慧和建筑文明之光。
通过考古发掘获知,中山古城遗址内设有专门的手工业作坊区和管理部门,分工明确。中山王墓出土文物余件,其中大量孤品、珍品的文物精品应该就是官办手工作坊的产品,而且达到极高的水平。中山王墓的发掘也被评为“二十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灵寿故城遗址,以极其丰富的实物遗存,物证了中山国的历史存在,给石家庄的历史增添了丰富的内容,成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图二:多年前曾为中山国人提供水源的“中山湖”)
参考文献:
1.栗永《石家庄历史文化百题—城垣觅证》
2.贾丽英《石家庄文化通史先秦秦汉卷》
3.韩立森《大争之世中山悲歌—中山古城遗址探寻》
图片来源:
1.山水亦歌:《石家庄鹿泉北故邑,千年古城沧桑,古老洨河慢流,葡萄甜了这秋天》
2.韩立森《大争之世中山悲歌—中山古城遗址探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