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疫情发生以来,如何在闭环管控下做好群众生活垃圾的清运,成为摆在基层治理者面前的一个难题。石家庄市鹿泉区寺家庄镇地处城郊结合地区,辖区内小区分散、人口众多,疫情期间生活垃圾激增。面对如此压力,寺家庄镇多措并举,打出垃圾清运“组合拳”,保证闭环管控下居民生活垃圾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在疫情防控期间为广大居民营造出一个安全洁净的环境。
强化网格,镇村联动
“细”字为重筑防线
农村、小区是疫情防控工作的第一道关卡,其环境是否整洁、卫生,直接决定着这道关卡是否牢固。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我镇以“1+3+8”工作机制为抓手,以全镇51个网格为落脚点,配备专职网格员对河坡、沟渠、田间地头、房前屋后、道路沿线、桥头卫生进行日常巡查与专项巡查。
同时多种渠道招募志愿者,将农村优秀青年、入*积极分子、预备*员等同志组织起来,张贴清理卫生死角的告示,在防疫执勤点向群众宣讲疫情防控和卫生知识,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通过每天进行网格化巡察,我镇成功将一些居民生活中的防疫安全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真正实现“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不出网格”,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域覆盖,一手抓防控、一手抓稳定,充分发挥出网格在疫情防控中的最大作用。
规范处置,日产日清
“收”字当头做功课
我镇在村庄、小区等共设置了个垃圾集中点,居民日常的生活垃圾只需放在门口,每天上午10点和下午4点,会有志愿者上门将垃圾做好第一次消杀后运送到垃圾集中点,做到“垃圾放门口,我来帮你倒”,让“居家隔离”的宣传和规劝有了温度。依托全镇名环卫工人,7辆垃圾压缩运输车,我镇在闭环管控期间,平均每日清运垃圾余方,保障了居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集中规范处置,把好第一个关口,坚决杜绝二次污染。
分门别类,全面防控
“处”字为要抓消杀
为做好废弃口罩、一次性手套等垃圾的回收清理工作,我镇在各村、社区、机关等地共增设“废弃口罩专用收集桶”余个,内置一次性垃圾袋,避免废弃口罩和垃圾桶直接接触。每天安排专人专车对废弃口罩专用垃圾桶进行单独清运,全程密闭运输,阻断传播途径。废弃口罩收集后统一换入*色医疗垃圾袋,及时转运至寺家庄镇卫生院,由专业人员统一进行消*处置。
全镇各村及社区还设立了由志愿者组成“消杀小分队”,每天对镇区的垃圾桶消*,对公共区域、垃圾集中点等区域重点消杀。每位队员配备一个喷雾器,负责各自分配区域的消*工作,深入推进大范围、广覆盖的消杀工作。
数据助力,一网覆盖
“统”字为纲利长远
垃圾清运工作进入常态化管理之后,寺家庄镇积极拓宽思路,将生活垃圾处理纳入“多元寺家庄”APP和最新上线的“秀美寺家庄”小程序系统,群众可通过小程序中的民生留言板块反映问题,网格巡查员可将发现随意倾倒垃圾、垃圾箱满溢等情况及时拍照上报,后台工作人员可在第一时间安排处置。
通过大数据梳理,原先并不负责垃圾分类巡查的工作人员,比如镇村干部、志愿者等一线人员,都成为了垃圾清运新的巡查力量,优化后的处置流程,也使得原先需要1小时的“发现-上报-处置-结束”周期,通过打通数据壁垒缩短至10分钟,强化了生活垃圾精准化处理,减少堆积,大大提高了垃圾清理工作效率。
更多寺家庄大事小情,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