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松超:不要为了名校情结去“拼孩子”
周浩有足够让人惊讶的经历。3年前,他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众人艳羡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学生,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人才储备*到如今还未就业的技术工人。这样的身份转变,就足以让人不敢相信。周浩这样做了,并且谈起当年的决定,“毫不后悔,很庆幸”。(11月17日《中国青年报》) 近些年来有了名校毕业生做保安、城管之类新闻的铺垫,周浩从北大转学到技校没有再引起人们的不解,类似于“可惜”、“浪费人才”的声音也相对减少了,不少人为他不忘初心的选择点赞。然而,尽管舆论宽容的声音多了,但看看那些复读几年非名校不读的高考生,他能够做出这样的决定,不得不说还是有很大的勇气。 是的,当下不管是考生还是家长,名校情结丝毫没有淡化的趋势和迹象。以周浩为例,高考后他本想着报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在家长和班主任的劝说下,迫不得已而选择了北大,他们选择大学不是为了遵循孩子的梦想,而是认为“浪费高分”,这不就是典型的名校情结吗? 其实,家长的名校情结归根结底是虚荣心的泛滥,他们不是遵循孩子的兴趣,也不顾孩子的成长规律,而是为了跟别人家里的孩子比较,认为读名校有面子,因为在他们的眼中,名校几乎与财富和权力划伤了等号。换句话说,大学的价值对不少家长来说仿佛纯粹就是为了致富,为了做官,否则就是浪费,这也是当初名校毕业生选择基层就业岗位时,家长乃至全社会舆论关注的原因所在。 这种畸形的思维实际上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它在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认为父母供自己读书这么多年,不能够给父母赚回面子都对不起他们,可想而知,周浩能够从北大转学的心理过程是多么的煎熬和纠结。记得2012年北大未名BBS上就有这样一个帖子:爸爸,对不起,我北大毕业,但我没能赚大钱、当大官。这难道不该引起家长乃至全社会的反思吗?说白了,名校情结越是严重,就越是助涨当下大学的功利化倾向。 一个正常的社会,教育的选择是多元化的,成长的价值也是多元化的,这应该成为一种共识,名校毕业生可以选择基层职业,技校学生未必不能做老板,成功的标准不是赚了多少钱,有多大的权力,而应该是有没有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同时又为社会创造了价值。反过来,我们也呼吁高校不要再出什么校友*要排行榜、财富排行榜,以培养高官和富翁为荣,这只会让大学精神更堕落,也误导了社会的正确认知,助涨教育的功利化趋势。 说实话,为了赚钱、做官读大学也不能被鄙视,因为个体的选择应该被尊重,这同样是教育多元化的题中之义,但这不能成为一种普遍追求的价值取向,若如此,整个社会就不正常了。家长需要认识到这一点,社会也需要有一个健康的价值取向,尊重孩子的选择,淡化心中的名校情结,这才是教育的真正内涵。 张松超
:罗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