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佩服中国的抗疫举措和决心,在这里一点都不感到害怕。”21日下午,在石家庄历经两次“隔离”生活的河北外国语学院保加利亚籍教师耐丽说。
1月21日,保加利亚籍教师耐丽在河北外国语学院外籍教师资料室内翻阅资料。中新社记者王天译摄
年寒假,已经在石家庄教书4年的耐丽新年留在中国度过,赶上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经历了第一次“隔离”生活。耐丽所说的“隔离”,是疫情暴发时石家庄当地对小区实行的封闭管理措施。
“一开始,因为大家对疫情的相关知识了解很少,显得有些慌张,但石家庄市民和全中国人民一样,严格遵照政府的居家防疫要求,这成为最短时间内控制疫情的关键。”耐丽说。
21日上午,耐丽做完了第三轮核酸检测。她说,石家庄有上千万人口,政府为了抗疫,免费给这么多人连续做核酸检测,这让她之前不敢想象。
居家防疫期间,耐丽经常在网上购物、点外卖。她说,她的家乡在保加利亚的一座小城镇,外卖还没有普及,即便在大城市,外卖的配送成本也让很多人却步,“这也成为很多人无法忍受居家隔离的原因之一”。
被韩国庆南大学公派到河北外国语学院担任韩语老师的金敬植教授,对这次河北本土疫情暴发后当地政府的防控速度和全民的配合度感到惊讶。
金敬植是在年9月来到中国的,作为入境人员,在石家庄市鹿泉区经过14天的隔离后,回到学校任教。今年1月初,石家庄疫情发生后,他按照当地对社区实行闭环管控的要求,在学校附近的西美小区内进行居家防疫,这也是他在石家庄经历的第二次“隔离”生活。
“买菜很方便,小区门口有,也可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