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陵铺村今属新华区赵陵铺路街道,清代属于获鹿县,再之前属于正定县。
赵陵铺村是曾是新华区重要的集镇,是赵陵铺镇所在地,农历逢五逢十有集。按明嘉靖《获鹿县志》的记载,“赵陵铺集,在城正东三十里五、十日”。赵陵铺大集最晚在明代就已经有了,已有多年的历史。清代《获鹿县志》中也记载:“赵陵铺在县东三十里,向属正定,今属获鹿,农历五、十为集。”
嘉靖《获鹿县志》赵陵铺集
光绪《获鹿县志》赵陵铺集
赵陵铺因赵陵(赵佗先人冢)而得名,唐代称赵陵村。到了宋代,真定府向西获鹿、井陉的官道经过赵陵村,后在此设递铺,故改赵陵村为赵陵铺。
赵陵铺之域,秦属东垣县,汉属真定县,清代属于获鹿县。明末清初赵陵铺的归属,是正定还是获鹿?有点迷惑。
早就听说过,明清时期获鹿有八景,“烟树苍茫锁赵陵”即是获鹿八景之一。明杨睿有获鹿八景诗,如下。
获鹿八景诗《八景图》
明嘉靖《获鹿县志》称“赵陵烟树”,邑人(即获鹿县本地人)杨睿的这首八景诗“烟树苍茫锁赵陵”也赫然在列。那么可以说,最晚在明嘉靖时期,赵陵铺村已经由真定县划归获鹿县?
明嘉靖《获鹿县志》赵陵烟树
但是前几年,看一些有关正定县域变迁的文章,里面记载赵陵铺村是清代后期由正定县划入获鹿县的。“清代后期,正定县境域开始出现变化,县境西南部的赵陵铺、吴家庄、谭马村、言通、孟通、花园、党家庄、田家庄等八个村划归了获鹿县(今鹿泉市)。”
翻开清顺治《真定县志》,赵陵铺村确实也赫然在列。与此同时,言通、孟通、花园等村也在《真定县志》中有记载。
清顺治《真定县志》赵陵铺、孟通、言通、花园村
而明嘉靖《获鹿县志》,获鹿县有七十二乡,有孟同乡,阎同乡。孟通(同)、言通(阎同)又到底属于正定还是获鹿呢?
明嘉靖《获鹿县志》孟同乡、阎同乡
同样是明嘉靖《获鹿县志》,里面的记载又前后矛盾。前面说了,赵陵铺集、赵陵烟树,在该县志中有记载。但是,明嘉靖《获鹿县志》,在获鹿县县境的“四至”又明确记载,“东至真定县赵陵铺二十六里”,赵陵铺属真定县?
明嘉靖《获鹿县志》
明嘉靖《获鹿县志》有关赵陵铺的前后记载矛盾重重,赵陵铺集”“赵陵烟树”证明赵陵铺属于获鹿(鹿泉),而“四至”又载“真定县赵陵铺”,证明赵陵铺归真定(正定)县。
如果说嘉靖《获鹿县志》的记载没有问题,都是对的,那只能说明赵陵铺在明嘉靖至清顺治时期既属获鹿县又属真定县(一部分属获鹿一部分属真定)。这样的例子也很多,今裕华区八方村,曾经归真定、获鹿、藁城、栾城四县管理,后归正定、藁城二县管理,再后来归正定,年划给石家庄裕华区。正定县良下村,曾经有西良下、东良下两村,西良下归正定,东良下一半归正定一半归新乐,后来统一归正定。正定合家庄村,曾经是朱家庄和祁家庄合并而成,朱家庄原属正定,祁家庄原属藁城。
赵陵铺在光绪《获鹿县志》中有记载,而光绪《正定县志》已不载赵陵铺,证明赵陵铺村最晚在清光绪年间已完全划给获鹿县(鹿泉区)。
如果说赵陵铺在明末清初二属于真定、获鹿,那到底是清朝的什么时候,完全划归获鹿县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