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铜冶
北铜冶西铜冶东任村西任村南故邑南任村南甘子北甘子北故邑桥门沟岭底羊角庄永壁东街永壁西街永壁北街永壁南街耿家庄西良厢南杜村北降壁莲花营小张庄南张庄南李家庄鹿泉地名来历——铜冶镇南铜冶、北铜冶、西铜冶
据传说:唐朝时,正定隆兴寺铸铜佛,曾由西部山中开铜矿石后,在此地冶炼,故名为铜冶。因周围共有三个铜冶,按照所居位置名之。
南甘子、北甘子
据传说:宋朝时此地名为穆家寨(旧址在现村南2公里穆家庙),后因臭虫伤人,迁移此地立村,取名南甘子。北甘子村立村在南甘子之后,又居其北,故名北甘子。羊角庄位于县城南16公里,南傍洨河。地势西高东低,属丘陵区。
据传说,唐朝时,此村有一财主名殷尚志,喂羊甚多,每日宰羊数只,致使羊角堆积如山,此村故取名为羊角庄,村名沿用。
据《荻鹿县志》记载,羊角庄曾称南杨家庄。
东任村、西任村、南任村
据査:此地原名为任村,共分东、西、南三个寨子,年分为三村,按照所处位置名之。据石家庄地区年文物普查资料记载:东任村原有感应寺,建于明正德12年(公元年),建村在此之前。另,西任村原有天齐庙,建于明成化11年(公元年),建村在此之前。
岭底村位于县城南22公里。北西南三面环山,引岗渠穿村而过。属山区。据传:因村子居于金柱岭下,故名岭底。过去有南岭底、北岭底之分,后因北岭底闹臭虫灾害,伤人很多,被迫并居南岭底,以后简称岭底,村名沿用。
据石家庄地区年文物普查资料记载:该村原有清河寺,建于明正德9年(公元年),建村应在此之前。南故邑、北故邑相传:从前,此地两村各有一个故衣铺子(也就是卖旧衣的铺子),在附近很有名,故两村均以此取名。两村按照南北位置名之。隋末(约公元―年)窦建徳在此建城,遂将衣改为邑,定名北故邑,村名沿用。
村西一里有窦王城,为隋末窦建德所建,城围3里,城中有石高三丈,称为万聚山,现残址尚存。
桥门沟位于县城南22公里。地处封龙山脚下,是洨河南支流发源地。属山区。
据传说:鲁班与其妹在此比赛。班曰,一夜之内在此建桥一座。妹曰:一夜做鞋数双。至晚,比赛开始。时间不长,妹见哥哥将胜,学一声鸡鸣,鲁班以为天亮,故将此工拋弃顺洨河而走,至赵县,发现天色尚早,知中妹计,又于此赶建一座驰名中外的赵州石桥。
因鲁班在此地所建之桥未完工,似桥又似门洞,故此村取名桥门沟,村名沿用。
大公庙位于县城南部23公里处。地处封山龙脚下。据《获鹿县志》记载.隋末(约公元——公元年),有一人名叫张大宏,系郭庄人,容貌魁梧,爱枪棒,善驰马。后迁居于封龙山下,扶危救难,慷慨义气,人皆以大公呼之。时当隋末,盗贼峰起,闻大宏之名,皆不敢近,邻村居民因赖以安。后宏死,人感其德,遂立祠,称为张大公庙。
据碑记载,后有数户人家迁此居住,以大公庙作为村名,村名沿用。
永壁东街、西街、南街、北街
据传说:村东有个奶奶庙,为唐朝时所建,庙的永壁墙建在此村,故名永壁。年分为四个街(大队)。分称为永壁东街、永壁西街、永壁南街、永壁北街至今。
耿家庄位居县城东南部17公里。年前(约为元末明初)耿姓弟兄三人迁来此地立村,以姓氏取名耿家庄,村名沿用。
西良厢位于县城东南部13公里处,地势平坦。
据传,唐朝宰相李淳风,曾在此村居住过,并在村东修筑一座落星台庙。后因保唐有功,死后唐王将此村命名为良相,意即表彰"忠良宰相"。约年前(元末,明初),部分村民迁至村西分立新村,良相分为东西两个村,此村居西,故名西良相,清末后经多年演变,改为西良厢,村名沿用。
北降壁位于县城东南部18公里处。
据传说:从前,村南地里发现一个玉壁,人们认为此壁为天降之壁,遂为其村取名为降璧。因此村位于得璧之北,故名为北降璧,村名沿用。
据石家庄地区年文物普查资料记载:本村原有三关庙,内铸铁钟一口,为明嘉靖41年(公元年)造,建村应在此之前。
莲花营位于县城东南部17公里处。年前(约为唐朝时),就有此村,因此地多水塘,生长莲花很多,故而取名莲花营,村名沿用。
小张庄
本村约建于宋朝。因村小,大部分姓张,故名小张庄,村名沿用。
南张庄村从前建村时,大部人家姓张,该村又居县城南,故名南张家庄,简称南张庄,年正式定名为南张庄至今。
南李庄
南李庄位于县城东南18公里处。据传:从前,一李姓人家迁居此处立村,因本县有三个李家庄,此村居南故取名为南李家庄,后简称定为南李庄至今。南杜村,来源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