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泉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奔跑,我一直在路上参加市优质课赛后感 [复制链接]

1#

10月23日16时,对我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就在此时,我登上了石家庄市年特教教师优质课展评活动的讲台,为特教学生呈现了一节不一样的特教课。本次优质课活动,是市教科所在全国融合教育背景下,为了更好的融合做铺垫,组织普教老师和特教老师的一次交流和碰撞。此次参赛,给我十几年的教学历程,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能成功完成这节课,是聚集了很多人的智慧,真诚感谢各位领导的信任,谢谢副校长张瑞霞的一路陪伴,谢谢同事们的鼓励。这节课得到了石家庄市教科所特教处郭志利主任以及各位评委老师的肯定:教授内容有层次、语言简练、教态自然……但是我清楚地知道,我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我要走的教学之路也很长。有领导的肯定和鼓励,有同事的祝福和帮助,有我们西雅集团这70多位同行者,我相信,我的路会越走越宽,我的成长也会越来越快!

静下心来,回忆这一路走来的艰辛,不禁感慨万千:有辛勤的付出,有感动的泪水,但更多的是收获、是成长。

成绩如何,对我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本次参赛中得到的成长,将是我一生的财富。

三入外校,了解学情

初入鹿泉特教学校

时间追溯到一个多月前,得到赛课任务之后,便心有忐忑,特教学生跟普教学生毕竟不同,但是到底不同在哪里,有多大的不同,还只停留在理论上。于是,我与张校长驾车前往鹿泉特教学校,实地接触特教学生。鹿泉特教学校校长冯国山热情接待了我们,安排两个主任给我们介绍情况,又让我们去看看了特教学校的学生们。张校长给每位学生分发了小礼物,虽然每个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一句句的谢谢回荡在我们耳边,可我的心里却是凉凉的。尽管心里早就知道特教的学生肢体、视力、听力等残障致使他们口齿不清、生活难以自理,有的智商停留在三岁左右,但是真正见到了特教学校的学生,张校长和我都感觉到了压力和困难。抛开对学生们的心疼和爱,抛开对特教教师的敬佩,我们该如何给这些学生上一节完整的课?一个字勉强会说,变成五个字,教上几十遍有的都不能说完整。回来的路上我们一路无语,在思考该如何去成功拿下这节课。

再入幼儿园

有压力就要想办法舒缓,有困难就要克服。张校长忽然有了想法,感觉特教学生的智商水平,应该跟幼儿园的小班学生差不多。于是,张校长联系了北杜幼儿园,与我一起去幼儿园听了一节课。听课下来,心里更凉了,幼儿园的学生,至少能听得懂,会学着说,而特教的学生,连完整的话都说不清。这可怎么办?我们又开始犯难了。

再入鹿泉特教学校

没有办法,还得去实际接触特教的学生。于是第二次,我们又再次前往鹿泉特教学校,真正地跟这群学生近距离接触。学生们稚嫩的笑脸,尽力配合着我表达、思考的表情,让我心生感动。我感到了这群学生向上的力量,虽不健全,却努力的模样;虽不清楚,却尽力吐字的坚强。我的心,忽然就平和下来,安定下来,有了温度。冯校长依然很热情,给予了我很多参赛注意事项,两位主任和带班老师更是给予我很多关于学生的平时表现,对我授课提供了莫大的帮助和支持。张校长和我都是首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只能凭着经验,摸着石头过河。有了冯校长的耐心指点,特教老师的倾心帮助,我有了信心和力量。

教案修改,一波三折

初定教案

这样的来回奔波毕竟有时有晌,还不是最磨人的,最磨人的莫过于教案了。市优质课的规定是参赛老师准备三节课,参赛当天抽课一节作为赛课。没有教材,桥西区教育局幼特教科副科长李炜帮忙联系了四中路小学,借用四中路小学的教材。借来之后,跟李科长和张校长商量,讲《5以内的加法》,感觉学生们应该对这些简单的数字比较容易接受。不敢讲减法,因为减法用到了加法的逆向思维,怕学生们反应不过来。初步敲定之后,我就开始准备教案。

再定教案

第一次去鹿泉特教的时候,跟两位主任讲了我的思路,两位主任给了建议(所幸鹿泉特教使用的教材和四中路的教材一样),她们觉得加法是逻辑性很强的内容,学生们也不好理解,可以讲一些关于实物的,也就是眼睛能看到的,而不需要运用头脑思考的。听从了她们的建议之后,张校长和我研究了教材,把教案改成了比较----《比长短》、《比多少》、《比大小》。

这中间还有一个小插曲。恰逢在这段时间张校长去参加了全国融合教育背景下随班就读校长培训,聆听了刘殿波处长的报告,这让我们思路大开,于是张校长建议我用绘本故事引入,这样学生们会感兴趣,于是我就上网买绘本。可是有一本绘本怎么也买不上,张校长又立刻让我调整思路,既然绘本不行,那就游戏导入。写好每一个教案后,我们又让特教学校的曹主任看,她给我们提了很中肯的意见,建议我少用图片,多用实物,这样学生们好理解,好比较。就这样,教案反反复复改了数不清多少遍,多少次到了下班的点儿,张校长还在办公室里帮我寻找合适的游戏,商议更适合学生的教案。因为我们在两个校区,不能常常见面,就只能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