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于生命,让生命都能发挥自身的优势。生命在绽放的那个过程非常动人而美好,在教育孩子的这个过程中,完善我们自己的人生。引用史代纳的一句话:真正的教育能够穿透灵*,渗入血液,不着痕迹。
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要点燃一把火。
思考、感受、意志的力量
我很喜欢华德福教育的理念。华德福教育希望帮助孩子构建平衡的生命。华德福认为,每个人身体中,都有三股力量驱使生命向前:思考的力量、感受的力量、意志的力量。
0-7岁的孩子主要是靠活动来发展意志的力量,他们在规律的生活不断重复的过程中,获得意志力。7-14岁的孩子则在情感世界中体会感受的力量,如果他们的学习中可以注入情感,他们做的每件事情都连接着情感,这个力量就会加强。14-21岁则开始思辨,他们将在思考中构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当然,每个阶段的孩子也同时在发展其他两个力量。同时,这三个力量也对应了我们的头、心和手,更灵性的说法则是身、心、灵。
如今的世界以极快的速度发展着,不要说未来20年,未来5年会是什么样子,我们恐怕都难以预测。而大量的信息也铺天盖地而来,如何分辨如何接收,如何能够保持清醒而不沉迷在各种信息中,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想象力。
要为未来做好准备,孩子们不仅需要找到答案,更要找到问题,这将是思考能力的作用。感受能力,也就是情感、精神世界,我们靠感受力与世界联结的更紧密。一个充满爱的人,做任何事都可以投入情感的人,一定可以在任何环境中找到生活的乐趣。而意志力,将帮助孩子们将希望和梦想转化为行动。
华德福教育到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1、教育是基于生命的。对于生命本身而言,所有的可量化的指标都无足轻重。任何可以衡量的标准下,都有高低之分,绝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生命之所以宝贵,很大程度源于他的不可重复性。
所以,我很认同老子的说法,不要为人树立榜样,要让生命都能发挥自身的优势。生命在绽放的那个过程非常动人而美好,大家可以试试看,去找找孩子们最开怀或者最兴奋时,眼睛里的光。
2、教育应该是多元化的。任何知识之间都是有相关性的,一定要生硬的把学科独立开来,不是很适合的方式。现代教育为了适应工业化生产,大概也只能这样。那么家长们,就可以稍微的查漏补缺,引导孩子触类旁通,融会贯通。
比如在看二战的故事,就给个地图,看看诺曼底登陆在哪儿,珍珠港在哪儿。比如学了地理,是不是可以顺便聊聊那个地方发生过的事情。比如学了什么曲子,是不是可以了解下曲子后面的故事?了解下作曲家所处的时代?我觉得,这其实也是个习惯养成,孩子们慢慢地会自己去追寻那些背后的东西,那些横竖相关的东西。
3、教育的目的不是会了什么。我们细想,任何学科,其实都很难说是人类的发明创造,多数时候,他们都是本来存在的,只是被人类归纳总结了。那么我们现在学的,只是已知的一部分而已。如果已知的是太阳系,那么未知的就是宇宙。就像地心说到日心说。人类的进化一定不会停在已知的部分。爱因斯坦说,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
4、要留白。华德福的说法是呼吸时间,不要只是吸,要给呼的时间。不要把时间排的满满的,给孩子自由的时间,甚至可能是有点无聊的时间。其实对大人也是如此,我记得有个故事,土著人的说法就是,要让灵*追赶上身体。
5、身教大于言传。尤其对于小朋友的父母,你做什么,比说什么更重要。孩子时时刻刻都在学习,父母的一言一行,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最终成为他们的一部分而存在。我见过好多孩子,父母苦口婆心,孩子也记住了很多道理,说起来头头是道,但是,自己做,却总是那样。道理不是靠说的,而是靠做的。
6、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要被眼前的所谓成绩迷惑了眼睛,单纯为了出成绩而做事,有时得不偿失。帮助孩子把视野展开,让他们知道,学习不只是课堂或者课本的内容,人生处处皆学问。学习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做家务一样是学问。我们亲手洗干净衣服,亲手做了美味,那感觉其实很美妙。
7、直面人生是一辈子的课题。孩子们成长中,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沟沟坎坎总要遇到。陪孩子直面,也是考验。
我一直记得一个上海老太太,文革中被下放农村,轧猪草,她说,她在轧猪草的时候,心里面打着节拍。很多人不能经受,自杀了,但也有很多人,在恶劣的环境中找寻快乐。
人生到底是什么,也许我们还无法解释清楚,但如何面对人生,却是我们可以和孩子探讨的。华德福创始人史代纳认为,传统的宗教都在讲死去以后的事情,而他觉得,最该讨论的是生与死之间的问题。当然,如何示范,如何讨论,要分年龄,也要分孩子的个体差异。有些压力不是每个年龄都适合。
8、一样米养百样孩。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如同没有相同的雪花和树叶。华德福的惩罚各式各样,但一定是根据孩子的特点来的,一个急躁易冲动的孩子,可能会让他在娃娃屋里独自呆一会,他会受不了,不用一会儿就自己出来了;但这个方式一定不适合内向敏感的孩子,否则他大概会一直呆在里面幻想。老师可以做到的,家长一定也可以,观察自己的孩子,用心沟通,比任何别人的方法大概都来得重要。
9、自然是最好的老师。蒋勋说,中国的宗教不似西方那么发达,因为中国古代的文人,在失意的时候会寄情山水,而不是宗教。华德福对自然的重视,毋庸多谈,甚至会减少甚至没有塑料玩具。因为华德福认为,任何来自自然的东西,比如一块木头块,都是带着生命力的。如果有条件,多到自然中去,春花秋月,都有它独特的美。孩子们尤其小宝宝,会自然的感受自然的力量。
有时,我们觉得旅游就是到了什么地方看了什么东西,却忽略了感受到的,其实,那个感受往往更为重要,对于孩子们,那个感受将慢慢沉淀发酵,并最终弥散全身。所以,跟孩子去自然里,一定别在意是不是划了船?是不是去了所有该去的景点?跟着孩子,也许一朵野花,也会成为一本教科书。
10、用心交流而不是用嘴。常常看到一些父母说,孩子什么都不愿意跟我说,我们聊天也很多啊。仔细了解一下会发现,聊天的话题都在父母关心的范畴里,那不是孩子最关心的。就好像我们同时走进一个房间,一眼看到的东西总是不同的。
关键不在聊天,不在说话的方式方法,在于,你是否用心交流。用个比较玄的说法,你是否和孩子建立了连接?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那种体会,你很烦躁的时候,即使强迫自己用很温柔的语气跟孩子说话,孩子还是会不配合。孩子,越小的孩子越是雷达,他能敏锐的发现,你的情绪是怎样的。我想,这大概就是连接吧。
11、权威到底是什么。儒家的传统中,权威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家里是父子,出去是君臣,权威就似天一样的存在。这也许是东西方文化中,最大的一个不同,也影响最为深远。
如今,我们似乎开始意识到,尊重生命的重要意义,那么在家里,对孩子,如何可以做到尊重?有时听到家长说,老师就要厉害点,让孩子怕。当我们对人比对规则或者规律更敬畏的时候,也许就是问题出现的时候吧。康德说:世上最使我们震撼的是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未来的世界如何取决于今日我们给孩子们的。
12、合作的意义。今天学校的教育过分强调了竞争,强调弱肉强食。在这种状态下,再去说什么集体主义简直有点贻笑大方。竞争似乎变成了,不管我好不好,你不能比我更好。一个不会分享的人,大概也不太容易产生良性竞争。我想这个过程,父母的作用就太重要了。
13、育人,先要育己。大概也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在教育孩子的这个过程中,完善我们自己的人生。育人,先要育己。
最后引用史代纳的一句话:真正的教育能够穿透灵*,渗入血液,不着痕迹。
(本文内容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