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石家庄9月24日电石家庄鹿泉区作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积极构建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的党建引领“三治融合”模式,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切入点就是乡村的移风易俗。年以来,石家庄市鹿泉区铜冶镇,统一红白事办理标准,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理出了新时代的乡村治理新风尚。
南甘子村。任雨萌摄
“过事儿”让普通家庭苦不堪言
南甘子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任占华说,前几年农民最头疼的就是“过事儿”,有钱的图排场,没钱的打肿脸充胖子。再加上“过事儿”中的繁缛礼节,大家实在苦不堪言。
据了解,南甘子村是鹿泉区铜冶镇人口第二大村。过去村里广泛流传着一则顺口溜:“过去问题实在多,梳来梳去一大摞;人散心散风气坏,自私自利各顾各;红事白事大操办,坐席百桌不算多;暖房暖车看月子,名目繁多一摞摞……”这是当时乡风的一个缩影。
南甘子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任占华。任雨萌摄
任占华简单算了笔账:宾客一方,关系一般上礼元,稍微近点的元到元;主家一方,至少过事儿三天,一桌饭菜元,加上烟、酒,没个六七百元下不来;另外,还有鞭炮、礼仪、车辆等费用。南甘子村曾有一家,为了过事儿借债十几万,最后,因为还债弄得家里四分五裂。
其实,一场红白事办下来,吃亏的还不止主宾双方。“对环境的破坏很大。”任占华说,酒席都用一次性碗筷桌布,过后往房前屋后一扔,有时风吹得到处都是,触目惊心。另外,滥放烟花爆竹还造成空气、噪声污染。
“双输”的事儿为什么还有人干呢?答案是为了面子。一些村民大操大办,以显示自己过得好。其他村民同样为了面子,虽然无奈也不得不“跟风儿”。
何以纠正?红白理事会要定好“铁规矩”
在鹿泉区铜冶镇,村村都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理事会对红白喜事定下了铁规矩,任何人都不能违反。不管在村里有无职务,也不管富裕贫穷,任何人都不能搞特殊、坏规矩。
红白理事改革方案。任雨萌摄
建章立制是红白理事会真正“理事”的保障。失此,就可能抓一阵儿好一阵儿,稍有放松,还可能死灰复燃。铜冶镇南甘子村制定了《红白理事会章程》,以村规民约反对大操大办,每年该村红白事儿共节省费用多万元。如此一来,群众尝到了红白事简办的甜头,自觉支持理事会工作,真正做到“理事”也就水到渠成了。
何以纠正?选贤任能建立威信
红白理事会能否有效发挥作用,成员有无威信至关重要。因此,铜冶镇的红白理事会,成员都是村中有威望、公道正派、热心服务群众的老党员或新乡贤等。建起了这样的群众自治管理组织,再去打理红白事,势必说话有人听,安排有人办,有效遏制了攀比操办之风。
尤其是村两委班子大力支持红白理事会开展工作,并积极带头按照理事会的安排要求去做,使红白理事会“理事”更加硬气,移风易俗开展得更加顺畅。
南甘子村红白理事人民调解委员会。任雨萌摄
何以纠正?“政府”引导顺势而为
“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社会新风尚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
年,红白理事会成立的头一年,村两委班子和红白理事会想方设法取消“红白事儿”头一天的“工作安排宴”,任改日是红白理事会会长,他说,刚开始执行这条规定时就遇到了难题:“有的说,你知道过事儿头天干什么的吗?头天晚上不让吃饭,第二天没人给你干活儿。”
任占华介绍,他们从老百姓的立场出发解难题:“咱们老百姓把这种吃喝风,叫做吃高价自助餐,你吃我的,我吃你的,把钱白白吃到餐桌上,我们用这种方法,把村民们一步步说服了。”
任改日、任占华劝说村民取消“工作安排宴”。(制作:任雨萌)
取消“工作安排宴”,给村里新风带了个好头。年,村里取消了红白事儿前的“筹备宴”;年,取消“红白事儿”后的“答谢宴”,并且率先在全区实现白事儿不穿孝衣,任占华说:“特别是免孝衣的时候,由村两委人员和红白理事会人员,去逝者家里,给逝者守灵,为什么守灵?一是表示尊重;二是便于做工作,把工作做到心坎里,让他明白的确是为他好。第三,因为南甘子村实行了,可能其他村还没有实行,不能让外村里的亲戚朋友来了,跟逝者闹矛盾,我们都得把事情想周到,都得有预案。”
“规定”使广大村民如释重负
铜冶镇南甘子村的村民